X
独阅读首页 > 大顺永昌 > 第一卷 > 第三十四章 暴露
第三十四章 暴露
作者:富春山居 数字:2972 吐槽:1 更新日期:2021-08-03 12:10:28

  4月25日汉军旗的大炮抵达军中,4月26日多尔衮开始催促山海关内的吴三桂出兵和大顺军作战,但清军主力停驻于山海关外20里之处,未再向前。

  吴三桂则一边派人和多尔衮讨价还价,一边则派人再次前往大顺军,试图麻痹李自成,不过这一次吴襄还没有接近大顺军的营盘就被赶了回去。巡逻的大顺军骑兵告诉他,要么让吴三桂亲自来谈,要么就先和关外的清军打上一仗,否则陛下不会再见他。

  吴三桂两边都不想开战,虽然他已经决定投靠满清这边,可在大顺军迟迟不进攻的情况下,他就希望能够保持自己明军的独立身份,而不是向满清彻底投降。

  多尔衮一边令九门口的清军监视大顺军的动向,一边则坚决要求吴三桂彻底的投降大清,不肯给予吴三桂部以独立的身份。4月27日,他再次派出孙友白前往大顺军,试图诱使李自成攻打山海关,来给吴三桂增加压力。

  但到了28日晚,孙友白也没有回来,这让多尔衮产生了一些怀疑。而此时范文程见三方在山海关僵持下去,认为这会大损清军的士气,对入关后的作战不利,于是也来向多尔衮劝谏,认为不能对吴三桂再宽容下去了,否则只会“骄其志”。

  于是29日多尔衮令汉军旗在山海关外设立炮兵阵地,做出了准备进攻山海关的意图后,向吴三桂发出了最后通牒,“若今日不出城投降,则山海关将成齑粉矣。”

  吴三桂顿时慌了手脚,他一边派人向多尔衮求饶,一边再次向大顺军这边派出使者,想要知道李自成究竟打算怎么支援自己,假如清军开始进攻山海关的话。

  只是29日上午,李过召集了前营诸将向他们宣读了永昌皇帝的旨意,李自成是这样说的:“吴三桂已经接受了大顺辽王的册封,愿意为大顺防御关外的满清。所以他决定把前营诸军拨给辽王指挥,他已经带着主力回北京了。

  有不愿意在辽王手下任职的,也可以跟随李过一起返回京城。不管将士们在谁的手下,他们的资历还是被承认的,退役后的一应待遇,照样保证。”

  任光荣和官抚民都立刻表示要和李过返回京城,任光荣的哥哥此时正在李自成身边得到重用,他自然是不会去辽王手下任职的,在李自成带着主力出走迟迟不归,其实大家都清楚主力不会回来了,这份旨意不过是李自成给他们最后的交代而已。

  官抚民则是不愿意向满清投降,李自成的主力既然撤退,那么吴三桂自然就只能开关放清军南下了,可作为榆林将门子弟,他从小就被教育要防备鞑虏,自然就不愿意跟着吴三桂投清了,更何况榆林在陕西,他也不能不顾家人。

  倒是周凤梧显得有些迟疑,作为左良玉的部将出身,他在闯营一直不受重用,现在好不容易才能独领一军,他有些不大舍得放下。另一边的白广恩看到这一幕,赶紧劝说他留下和自己一起监督辽王守备山海关。其他人都能走,白广恩是肯定不能走,因为前营的一大半军队都是他的老本。

  李过也没有给他们多加考虑的时间,这种事第一时间不能做出决定,就说明此人内心并不忠诚于大顺么。不过他还是抚慰了白广恩、周凤梧几句,告诉他们要是在辽王手下干的不痛快,还是可以申请调到他处的。

  于是早上9、10点钟,李过带着任光荣和官抚民还有几千马步军撤退了。吴三桂的使者抵达前营,被白广恩足足晾了一个下午,看到天色开始昏暗下来,白广恩觉得自己已经对得起李自成了,这才把吴三桂的使者招到自己帐内,向他传达了李自成的手谕。

  然后白广恩对着这位使者说道:“主上既有旨意,末将等3万1千余将士,今后就在辽王帐下听命了。还请使者回去报告辽王,请他派人来主持…”

  只是,在白广恩向吴三桂使者传达李自成的手谕时,那边吴三桂已经出城向清军投降了。午时之后,清军下令开炮,足足百余门大炮向着山海关的西罗城一角进行了猛烈的炮击,2个小时后这处城脚就塌陷了,西罗城的明军向清军树起了白旗。

  山海关中的军民顿时骚乱了起来,他们不知道吴三桂到底想要做什么,先是得罪了大顺,现在又要和北朝开战,纷纷对其产生了怨恨。吴三桂得到胡心水的报告,说是一部分军队正在和高第联系,试图拥戴这位山海关总兵出城投降清军。

  吴三桂不敢再犹豫下去,一旦高第先比他开门献关,那么他在多尔衮那边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甚至还有可能被多尔衮记恨上。于是他带着一队亲卫骑兵率先出城奔向了城外两里的清军营垒,向多尔衮请求投降。

  这时的多尔衮对于吴三桂就没有什么好脸色了,他不仅不许吴三桂进入大帐和自己会面,让他跪在大帐外呈情,还送了一副剃刀出来,告诉吴三桂:“如果是真心来降,那么就剃发以明心志。”

  面对周边对自己虎视眈眈的清军将士,吴三桂很快就拿起了剃刀,让侍从给自己剃发,并也将侍从的头发给剃了。

  在吴三桂剃发之后,多尔衮才出大帐热情的扶起了吴三桂,问了他家中的情况,得知其子吴应熊还未定亲,于是许诺将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接着多尔衮便命令阿济格带万骑进北水门,多铎带万骑走南水门,他带着吴三桂和剩余大军走中门入山海关。1

  于是当吴三桂派往大顺军的使者返回山海关城时,山海关城已经换上了清军的旗帜。得到了这名使者带回的消息,多尔衮自然知道自己是上了李自成的当了,他一时也没有声张,只是把范文程和洪承畴召来议论此事,向两人询问接下来的应对。

  洪承畴此时虽然已经降清,但是并不能得到清室的信任,不过作为大明投降满清的最高文臣,洪承畴对于满清入关还是有着极大的政治影响力的。召其来议事,一是看其是否已经被驯服,二则是进一步让其背叛大明。

  洪承畴一开始是想和祖大寿一样,投降满清但不出力,毕竟他的家人都在福建,在满清这边太过招摇只会连累家人。再一个,在黄台吉死后,他也不愿意介入满洲内部的权力斗争,因此还是很少对满清的国事发言的。

  不过对于大顺军,他就没有这样的负担了,或者说在崇祯殉国之后,他自觉身上的枷锁已经放下了,关内再没有什么值得他效忠的名分了。此时他倒是寄希望于满清能够夺取大顺天下,以便为自己洗去投降北虏的恶名了。

  因此在多尔衮召其来探讨李自成退去一事时,洪承畴立刻便建议道:“李自成尚未安定北直的人心就领兵出征,本就是铸成了大错。现在他到了山海关却一仗未打又退了回去,更是错上加错,我看北直的人心就更加的混乱了。

  以奴才的愚见,此时我军应当大张旗鼓的派人四处宣扬,闯军畏惧我大清兵而逃亡的消息。然后再以助明剿贼的名义,号召忠诚于明室的北直各地乡绅官员反正,助我大清灭贼。如此,我大清将得北直之民心,而闯贼则将失去北直之民心。

  若无本地民众之支持,则北直就不是闯贼的北直;而我若得北直民众之支持,则北直就是大清的北直。此外,我军还应当以一支精骑尾随其后,不给闯贼收拾民心的机会,迫其难以在北京坚守,则闯贼必然抛弃京城而逃。若能收复北京,则大事成矣。”

  虽然洪承畴的建议很和多尔衮的心意,但是他还是把目光转向了皱着眉头思考的范文程问道:“大学士你的看法是什么?”

  范文程仿佛被惊醒了一般,抬头看着多尔衮说道:“亨九说的不错,奴才也是这么看的。不过观闯贼李自成的所为,奴才以为,此人狡诈阴险果非常人。

  丢下白广恩部弃而不顾,对于闯贼来说也是寻常,但是临走前却册封吴三桂为辽王,把白广恩部拨于其帐下,这是不愿背上抛弃部属的恶名,反倒是要倒打一把了。日后说起今日之事,就不是闯贼不仁不义,而是吴三桂和白广恩部背叛大顺了。

  我大清此次入关,最大的对手就是闯贼,而贼首李自成又是一个如此奸诈之人。九王,不能给他以喘息的机会,必要穷追不舍,务必要除恶务尽啊。否则,以其人之奸诈,不出数年就能聚拢起一支更大的军队与我大清为敌了。

  这样一看,崇祯败给闯贼,实在不是侥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