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阅读首页 > 奋斗在基辅 > 第一卷 > 第四十八章 符合发展规律的绝户计
第四十八章 符合发展规律的绝户计
作者:青山白松 数字:2059 吐槽:67 更新日期:2023-03-25 10:42:39

  旧的赫鲁晓夫楼是仅仅提供一个住的地方,至于饮水、洗浴则是共用,很像是一个十块钱一本如来神掌的电影里面的情景。3

  至于下水道、暖气管道都是不存在的,谢宁前世所在的城镇还有这样的旧楼,也是没有下水道的,暖气则在改造工程当中装上了。1

  不过前世家乡的旧楼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真的结实,字面意义上的五零墙结构,也就是墙体必须半米厚。2

  现在想想,家乡进行城区改造之前的道路也很结实,是用二十到四十厘米的花岗岩切割而成的长方体,竖着拼接铺路,走在上面只能看到二十公分正方形的表面,一直使用了几十年。7

  虽然和水泥路不能比平整,但几十年从来没破损过,谢宁反正是没见过什么样的载重车能把四十厘米深的花岗岩路面压坏。相反改造之后的道路,时不时就见到坑坑洼洼的地方。12

  “这一代住房设计图,有没有暖气管道?”谢宁问自己的父亲,自诩为祖国栋梁,未来国家主人的团书记,现在的崇高理想就是有一个自己的房子,而且还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有。”谢宁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父亲肯定的回答道,“不过每平米的造价也升高到了一百八十卢布,根据住房国家分担比例,你想要有一个自己的房子,需要拿出来百分之二十五的购买费用。剩下的有国家负担。”1

  谢宁则在脑海中换算,明面上赫鲁晓夫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是每个月八百卢布,这是在一九六一年货币改革之后赫鲁晓夫自己制定的,比斯大林时代的最高领导人工资降低了五分之一。

  苏联普遍的工资是一百卢布左右,国家负担四分之三的成本,一个工人需要负担每平米四十五卢布的成本,也就是说要购买一个六十平米的房子,需要一个工人工作两年零三个月,当然如果是夫妻俩工作的话,需要一年多一点的时间。6

  “瓦夏,国家也有国家的难处,不过对你来说是不困难的。”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怎么忽然想起来住房问题了,部长会议副主席同志还是据实相告,但也不用有太大压力,谢宁身上有应用技术发明的各种奖励,虽然每一项的奖励并不多,毕竟苏联更加看中技术文明,但积累下来也是相当可观的。2

  如果谢宁要买房子的话,现在就可以把苏联国家银行的存款取出来用掉,五千卢布的存款,足够买一座房子了。

  “只是我自己买房子的话,确实不是问题,不过我想,还有别的办法。”谢宁虽然自己还没有房子,但已经有了国家主人翁精神,他要带着这一次共青团动员起来的劳动大军,拿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今年推行蔬菜工程,明年盖房。”

  很有精神!部长会议副主席肃然起敬,随后把好大儿撵出去打地铺,太晚了,苏联高级干部的精力是有限的,明天还有个会要开。

  第二天一早,迷糊的谢宁是被谢尔久科娃叫起来的,洗漱完毕和尊贵的客人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再开始吃饭。2

  谢宁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父亲疯狂干饭,显然要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当中,“乌兹别克和阿塞拜疆两个地方的退伍军人已经召回完毕,重新训练一段时间上半年就要外派了。”

  “推动民族融合这件事上,不仅仅要想办法增加俄罗斯人口的数量,就像是之前所说的,很多家庭的反馈是住房问题。而住房问题有自己的计划,国家也没有一次性拿出来海量的资金,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有自己的房子。”

  让苏联在国家层面上承担百分之七十五的建筑成本,然后给每一个家庭都供应一套房子根本不现实。

  虽然是计划经济,但也不能做到完全无视客观规律,“不但要通过国家号召,让俄罗斯人定居在当地。关键一点还是要让当地人走出来,这一点甚至比号召俄罗斯人前往边疆建设更加重要。”

  “嗯?”部长会议副主席同志看了一下谢宁,一些民族的人口增长是部分高层很关心的问题,从私心上来说,也是从事实上来说,主体民族的比例越小,越可能无法压制住地方势力。15

  “要想办法让中亚的民族,尤其是乌兹别克人离开当地,来到欧洲这边上学工作,甚至征兵的时候征召的军人也要派驻欧洲这边,甚至放在东欧国家,让这些军人、学生见识到欧洲的繁华,甚至可以在政策上做出倾斜,让他们以后不想回去。”

  谢宁认为把当地人口吸出来甚至比俄罗斯人迁入更加重要,掏空当地的人口结构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年轻人不断迁出的话,留在本地的就是老人了,就算是因为子女离开再生,还能生几个?

  这样的话,哪怕是当地的家庭重新繁育子女,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人,观念和传统上的大家庭子女是不一样的。

  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一定的时候,上一代人离开这个世界,乌兹别克当地的人口就会瞬间雪崩。6

  谢宁作为一个黑龙江小镇青年,可太知道这个过程了,而且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本没有发现过,等到隔了几年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忽然就发现怎么和从前相比,大街上的人流少了这么多?后知后觉已成既定事实。4

  “这样的好处还不只是稳定中亚的人口结构。父亲虽然没有明说,但我猜也猜得出来,欧洲这边的建筑成本肯定比亚洲部分领土要低许多。同样投入的资金,能够建更多的房子。让当地人出来,也会为国家减轻建筑成本。人口多了也容易形成群聚效应,经济更加容易发展,计划也更加容易制定。”3

  围着桌子的一家人心思各异,部长会议副主席同志喝了一口汤道,“说得很好,下次不要说了,尤其不要和其他人说。”2

  “瓦夏好可怕。”谢尔久科娃低下头轻吐一下舌头,好像口舌之争的感觉还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