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阅读首页 > 汉末骑砍风云录 > 第一卷 始动 > 第38章 长枪方阵
第38章 长枪方阵
作者:段瑕 数字:2421 吐槽:2 更新日期:2023-08-09 08:46:27

  抛车阵地距离广宗城墙只有九十步。

  大概也就是一百二十多米而已。在这个距离上,基本看不清人的五官长相,但对于部分视力好的人来说,看清楚对方大致的衣着打扮是能做到的。

  联军一番调兵遣将,直接在抛车阵地体现出了许多端倪,这些情报迅速被传递到城内的甘陵军渠帅手里。

  ……抛车停止投石,一直在阵地内负责指挥抛车的那个一千石(指崔均,官秩和服色都同于县令,所以挺有辨识度)也离开了?

  ……阵地内着铁甲的精锐士兵全都撤走了,换了一批着皮胸甲的普通士兵驻守阵地?

  ……东、北方向的两座官军营地内,都有大股兵马调动的迹象,分别朝南、西而去?

  “必是援军已至!擂鼓,召集诸人!”

  甘陵渠帅本是个普通农民,后来不堪徭役税赋的重压,便领着同村的几个后生,偷偷干起了夜里埋伏路边,袭击落单行旅的勾当。

  一开始得手了几回,没多久便撞上了铁板,瞄上了正在四处传教的张角兄弟的牛车,同伙都被张梁、张宝两人当场杀死,唯有他见机得早,抢先扔下铚刀跪地投降,这才留下了一条命。

  张角见他略有勇力,头脑也机敏,行事还挺果决,便将他留在身边。从此后他便跟着这位“大贤良师”,在十年内踏遍了幽、冀、青、徐、兖、豫、荆、扬八州。

  虽然渠帅从未接受过教育,没什么文化,但经过这四处奔走的十年,已经可以称得上见多识广、阅历过人。

  官兵这番大规模调动,他判断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确实是有友军来援;要么联军设了一个圈套,想将广宗城内的黄巾军诱出城外决战……

  然而渠帅心下却很明白,若是抛车阵地继续之前的攻势,城墙垮塌不过就是三五天内指日可待的事情。

  在这种前提下,官兵只需要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投石攻势,过几天就能从城墙垮塌处冲入城内,又有什么必要大费周章地搞出这么个诱敌出城的花招呢?

  所以,援军必然存在,只是具体数量多少的问题而已。

  渠帅自己曾败于武刚车阵,很清楚安平军的战斗力以及“妖法”的可怕。

  既然官兵并没有立即撤回原路,而是准备分兵去迎战,那就说明官兵的主帅认为,可以野战击败前来支援广宗城的黄巾军!

  由此可见,援军的具体数量,应该并没有对官兵产生太大的威胁。

  如果广宗城内的黄巾军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等官兵真的击退了援军,再继续发起抛车攻势,到时候就只能在城里坐以待毙了。

  所以渠帅当机立断,决定率军大举出城,进攻因为分兵迎战援军而防卫空虚的官兵营砦!

  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能逼迫官兵回援,这样便可以为来援的友军创造出胜机;就算还是无法挽回友军的失败,至少也有较大的机会摧毁距离城墙仅有百步的抛车阵地——让套在广宗城脖子上的绞索,稍微松上一点儿。

  至于官兵的“妖法”,虽然渠帅至今没能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也通过回忆追随张角兄弟传教的经验,找到了一个或许能对付“妖法”的“道术”!

  联军两座营砦分别位于广宗城北和东,距离城墙大约都是二里地左右。

  联军的粮秣、炊具、寝具等杂物均存放于营砦之内,北营内更还设有打造器械的工匠营,自然不能轻易放弃,两座营砦各有三曲更卒驻守,统一由留在北营的乐隐指挥;

  北营的南边,距离城墙九十步则是抛车阵地,也安排了两曲更卒负责防御,由崔琰领导;

  在抛车阵地之后,距离城墙一百五十步距离的,则是攻城第一天所设下的楯橹,史路领着两曲义军守在这儿,他们的任务是当抛车阵地或者营砦受到进攻的时候,第一时间赶去支援。

  崔琰、史路、乐隐各自距离城墙分别是约一百二十五米、一百八十米、八百三十米。

  忽然看见广宗城北门打开,城内乱哄哄地冲出两千余黄巾军,出城后也不整理队形,一窝蜂朝抛车阵地涌去。史路立即带着义勇军一路小跑,先一步进入阵地。

  阵地内的崔琰,也已经命令麾下的更卒准备迎战,同时让人点燃起狼烟,并敲响战鼓,以向营砦内的乐隐示警。

  更卒和常备军不同,并没有成建制的装备武器,通常是根据各人所擅长自由选择,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刀盾或者卜字戟,只有一小部分会使用一至两石的轻型弓弩。

  抛车阵地并不在城门正对的方向,两者直线距离大约两百米左右,一路上黄巾军被迎面飞来的箭矢射倒了数十人。

  等他们跑到抛车阵地外的路障地带时,史路已经组织义军,摆下两个方阵堵在最靠近的入口处。

  按照牵招与刘大韦商议的结论,义军所装备的,清一色都是一丈八尺的长枪。

  说到长枪,其实这也是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

  单兵作战用的叫枪,列阵而战的也叫枪,马上冲刺的也叫枪,但根据具体用途的不同,造型尺寸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也不为过。

  一般来说,单兵作战的枪长度在两米上下;列阵而战的枪长度则往往有四米以上,极端的甚至达到六七米长;而骑兵使用的枪,长度大约介于两米到四米之间。

  一丈八尺,折合四米一出头,是标准的阵列用枪。2

  和安平军的长枪兵所装备两米长的卜字戟不同,这个尺寸的长枪,拿来近距离搏杀显然不合适。但若是一群士兵摆出密集的方阵……

  况且,刘大韦还玩过《全面战争·罗马》,对于希腊方阵和马其顿方阵并不陌生。他将相关战术思路大致介绍了一下,其实原理思路并不复杂,牵招自然是一点就透。

  只见义军摆出的两个方阵,每排都是五十人,各有十排,前三排的长枪笔直向前探出,后七排的长枪则渐次抬高角度,一千把超过四米的长枪,就这样森然指向迎面而来的黄巾军。

  跑到方阵前的黄巾军,在逼近枪阵的时候本能地想要停下脚步,但被身后的同伴推拥着,身不由己地继续向前踉跄而去,只好惊恐万状地拼命挥舞手中的武器,却根本够不着枪阵内的义军……

  随着史路的命令,义军的长枪兵上身同时前倾大约三十度,借助于重力的作用,整个方阵开始缓慢但坚定地朝前移动,将迎面而来的黄巾军,一个个地扎在长枪上。

  挥舞着廿炼环刀和卜字戟更卒们,以灵活的散兵姿态护着方阵较为脆弱的两翼,弓弩手则跟在其后,继续朝黄巾军倾泻箭矢。

  接触战只持续了数息便结束了,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正面撼动义军的长枪方阵之后,黄巾军扔下了三百多具尸体,纷纷转身就跑。

  眼见瓦解了对方的攻势,抛车阵地内的崔琰命人敲锣,听见鸣金,更卒们停下脚步,顺从地退回阵地。

  但从冀州难民中招募来的义军们,却已经杀红了眼,像是根本没听见一样,端着各自手中的长枪,不依不饶地追在敌人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