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阅读首页 > 亡清 > 第一卷 > 001 康熙四十七年
001 康熙四十七年
作者:富春山居 数字:4557 吐槽:175 更新日期:2023-09-04 17:20:03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黄昏,北京城内一片素白,白雪把红色的宫墙都衬托了几分鲜艳之色,不过在咸安宫外,两位身穿黑貂裘服的满人青年正站在门前道中等候着,在他们身后稍远处则站着一群侍从,各个神情严肃,一言不发。2

  穿着华贵裘服的较年轻的似乎有些难以忍受这种压抑的气氛,忍不住就对着身边的年长者说道:“四哥,这太,二哥怎么还不出来,汗阿玛下令放了他,二哥不是应该赶紧出来吗?他之前这么闹腾,可不就是为了让汗阿玛放了他…”10

  被称之为四哥的正是康熙四子胤禛,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弟弟,这位素来性子豪爽的九阿哥胤禟,虽然强作欢笑,但眼中却隐藏着一丝阴郁,显然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愿意站在这里等候废太子被释放的,毕竟现在几个兄弟都被皇父的出尔反尔弄的心慌意乱了,完全不知皇父到底在想什么。3

  其实就是他自己也是对皇父的举动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废太子一案起先也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五月皇父巡幸塞外,但是途中十八弟突发疾病,当时皇父焦急万分,可却见太子一脸无动于衷的样子,一时大为愤怒,于是指责太子没有兄弟之情,但太子此时正因为内务府总管凌普一案对皇父颇有怨气,当即就顶嘴说,“塞外本就苦寒,十八弟年幼身体又不好,本就不该带出来。”3

  这话简直就是把十八弟去世的原因归咎在了皇父身上,对于自诩为慈父圣君的皇父而言,自然是触犯了逆鳞,于是便下令把太子看管了起来。事情如果到这里就结束,那么也还是太子的问题更多一些,皇父管教太子并无失当之处。

  但在返京途中,皇父居然发现太子夜晚靠近自己的帐篷进行窥视,认为太子有意谋杀自己,并立刻召集大臣宣布了废太子的决定。这件事其实非常的诡异,因为大家都不认为太子有这样的能力谋杀皇父,且做完这种事情之后还能进行善后。2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太子倚重的舅家索额图势力早就在五年前被皇父一网打尽了,而此次对内务府总管凌普的清算,又把太子在内务府的党羽给清理了。五年前太子没有谋反,凌普案没有爆发之前没有反,倒是在内外朋党被皇父剪除干净后,太子却想要谋反了,这不是混账话么。

  也就是这话是皇父亲口说的,所以大家才不敢质疑,但是大阿哥却以为知道了皇父的心意,急匆匆的向皇父提议,如果皇父不愿意背上杀子的名声,那么他倒是可以代劳。大阿哥这种昏了头的话都敢向皇父说,可见他这个太子的对手其实也不信太子会谋逆,而是把这件事当成了皇父想要除掉太子的意思。8

  只是大阿哥并没有猜中皇父的心思,他急切想要除掉太子的想法反而是刺激了皇父。他其实比几个兄弟更加的了解皇父对自身的看法,就是慈父和明君,凡是有碍于慈父和明君形象的事情必然是奸臣蒙蔽了他这个圣君的擅权之举。1

  大阿哥迫切的想要除掉太子,反而撕开了皇父身上慈父和明君的外套,简直就是在指着皇父的鼻子骂他,自然大阿哥也就被跟着圈禁了起来,太子和大阿哥先后被圈禁,这下终于让朝堂乱做了一团。

  因为大阿哥和太子二哥,两人就是公认的储君争夺人选,虽然二哥一岁多就被宣告为太子,但当时册立太子是为了安稳人心,因为康熙十四年正是三藩之乱最艰难的时刻,王辅臣和西南土司都跟着叛乱,吴三桂正向四川进军,而西藏达赖喇嘛则首鼠两端,试图为双方说和,实际上也是想要从大清独立出去。1

  为了让太子的母家赫舍里出力,才确立了太子的储位,这其实是极为仓促的救时之策,所以在三藩之乱平息后,面对朝中独大的索额图一党,皇父又立刻扶植起了大阿哥的母族纳兰一族,这实际上就是皇父给了大阿哥争夺储位的希望,否则大阿哥又怎么敢想对立储三十余年的太子下毒手。

  正因为康熙四十七年之前,有能力争夺储位的只有大阿哥和太子,所以当这两人先后被圈禁后,国本就动摇了,朝野官民都不知道今后该向谁效忠了,这种事情如果不及时澄清,一旦有人胡乱下注,那么就会出现乱战的局面。

  所以皇父又不得不下令让大臣公推太子人选,结果前天在畅春园,众大臣公推的人选是八阿哥,这一唯一人选没有获得皇父的认可,因为在之前大阿哥就主张自己不能建储,那么就该立八阿哥为储君,以至于引出了相士张明德案,又引出了三阿哥揭发大阿哥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于废太子胤礽案,最终让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也差点被皇父拿刀砍了。10

  群臣公推八阿哥,不是真的支持八阿哥成为储君,而是知道八阿哥绝不会被皇父看上,毕竟因为张明德一案的牵连,八阿哥连爵位都被皇父给废了,所以推他才不会得罪任何人,反倒是能够逼迫皇父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4

  事实上这一招也很管用,第二天皇父就召集大臣表示,昨晚梦见了见孝庄文皇后及孝诚仁皇后“颜色殊不乐”,令其备感不安,而废太子胤礽经多日调治,疯疾已除,本性痊复。言下之意就是复立太子。今天早上皇父在诸皇子面前亲口下令释放废太子,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心思。4

  这几个月里骤然出现了这么多变故,就连一直念佛修心的胤禛都有些扛不住,何况是年纪更小且没经过什么风浪的九阿哥,感到迷茫和恐惧也是应有之理。当然,他也知道这些阿哥之间的关系是没法再回到几个月之前了。3

  在废太子案之前,虽然大阿哥和太子之间斗的不可开交,可是对于他们这些弟弟们,至少还保持着表面的礼仪,毕竟怎么看他们也不能和两位朝中有着大臣支持的兄长争夺储位的,但是废太子和大阿哥被圈禁后,意味着储位不再是在有限的皇子之间争夺,而是变成了所有皇子都必须要面对的战争,谁也不知道身边的兄弟会不会如大阿哥那样,对你有着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场面已经不可能出现了,阿哥们不知道皇父在想什么,也不知自己的兄弟在想什么,只知道要是一个不小心,恐怕就得落一个圈禁的下场,想想今后一辈子只能看到四面高墙,谁不惊惧?4

  胤禛虽然走了神没有回九阿哥的话,但是胤禟也不是多想和这个一向面瘫的四哥交谈,他就是觉得这个气氛让人憋得慌,不说点什么就容易让他想起皇父拿刀想要杀八阿哥的场面,他过去真的从来没有想象过这样的场景,皇父如此英明神武,怎么可能就为了一两句别人的闲话,就想要了儿子的命呢?15

  但是当他真的看到了这一幕后,他就对皇父恐惧了起来,因为他发觉自己似乎完全不认识这个父亲,他过去对于皇父的印象似乎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面对这样一个陌生又有着对自己生杀大权的皇父,胤禟一时间只想着如何远离了。

  为了不让自己胡思乱想,他才对着一向没什么交情的四哥聊起了天,自然他也就没指望这位面瘫的哥哥能回覆自己什么话,所以他也就是接着不断的讲话,慢慢的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了下来,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完全是东拉西扯而已,而心思也没放在这里的胤禛也没有听出什么问题,只是随口嗯了几声。1

  至于两位阿哥身后的侍从们,也是一脸的如临大敌,他们同样被这些日子宫内的政治风暴给吓道了,阿哥们要是站错了队不过是圈禁,他们可是要被砍头的。比如废太子身边的亲随,从索额图案到凌普案,已经差不多都被清理了一遍,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这到哪说理去?1

  咸安宫的门终于打开了,一个身材高大但面容清秀的青年出现在了门口,四阿哥回过了神,九阿哥也住了口,两人纷纷上前去迎接,只是这位太子二哥的表现却有些让他们感到陌生。7

  虽然大家是兄弟,但是从小作为太子培养的二阿哥其实和这些兄弟并不亲热,因为皇太子的名义定下之后,他们之间君臣的名分要大于兄弟的亲情,所以一干兄弟中唯一和太子关系较好的其实只有年纪最接近太子的三阿哥胤祉,在太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太子身份之前和这个弟弟培养起了一些兄弟之情,而和其他弟弟的相处就没有亲情,而只有君臣的伦常了。2

  这也是几位阿哥愿意支持大阿哥夺储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太子和他们太过疏远,实在不如大阿哥更有兄弟情谊。因此过去太子在他们面前,总是摆出了一副上位者的姿态,实在是有些倨傲了。1

  哪怕四阿哥和九阿哥这一次都为太子说了话,但四阿哥是断定大阿哥的图谋不可能成功,所以他需要维护一下皇父慈父的形象,所以才要对太子讲兄弟情谊,而九阿哥则是年轻不知道什么叫站队,就是凭着一股意气做事,所以两人才会把太子自辩的言论上奏给了皇父,从而和大阿哥冲撞了一次。1

  这一次来释放太子,两人其实也没指望太子会感激自己,毕竟从过去太子的作风来看,太子不是那种能够理解什么叫平等交流的人,他只会居高临下的对待身边的人,不管是兄弟还是奴仆,在他眼中没什么区别。

  只是面前的人让四阿哥和九阿哥一瞬间都有些陌生,因为在他身上没有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反倒是有着一种和周边一切都疏离的感觉,要不是他长得和太子一模一样,又是从咸安宫内走出的,他们一时都要觉得这是另一个人了。14

  看着面前的青年呆呆的望着他们一言不发,九阿哥一时忍不住就脱口问道:“二哥你是迷糊了吗?这是四哥胤禛,我是老九胤禟啊。”

  胤禛一时也有些担忧的看着太子,其实他和太子的关系也没那么冷淡,因为他也就比三阿哥小一岁,小时候和太子也相处的不错,只是后来被皇父教训说他性格过于轻佻,才逐渐和兄弟们保持了距离。6

  他愿意为太子说话,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皇父的面子,就本意来说,他觉得太子其实也没啥大毛病,如果不是皇父指责太子谋逆,太子压根就没有被废的理由。连皇父这样的圣君,想要废太子都要扣上一个谋逆的罪名,可知太子在朝野官民的心中形象确实很好。

  所以如果不想动摇国本,那么太子继承大统其实是对人心影响最小的,毕竟太子不到二岁就成了国本,现在已经三十六岁,过去三十四年中,天下百姓对于太子的地位已经和皇父的君主之位一样,形成了一种牢固不变的印象。6

  无故而废太子,将会让那些对太子形成效忠信仰的群体形成沉重的打击,信仰一旦破灭,这些人会闹出什么乱子来,真是谁也说不准的。当然,大清是满洲政权,汉人其实对大清皇帝的更替没那么上心,不会为了国本的更换而形成前明时期那种儒生的群体性事件,这又算是一种幸运。8

  不过,对于胤禛来说这种局面其实也很难堪,满洲入关都快七十年了,汉人依旧没把满洲皇帝当成汉人的皇帝,对于国本的更替如此不关心,实在是让他觉得有些汗颜,毕竟他是真的想要融合满汉,不再把满洲当成入主中国的外人的。17

  所以汉人对废太子一事的漠不关心,让他就想到了一个成语“沫猴而冠”,为了不让汉人看满人的笑话,他也不得不表现出对于太子的尊重。他希望让汉人知道,并不只有汉人才知道什么叫伦常。1

  只是太子遭到了这样的严重打击,似乎精神有些失常,刚刚被圈禁起来的时候,太子的举动就比较癫狂,之后才稍稍平静了些,但是这才隔了几天,太子性情又变了?1

  就在胤禛思考着该怎么应对太子精神出问题的局面时,太子的表情终于有了一些变化,他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后,拉长了声调说道:“是雍…胤禛啊。”4

  说了这一句后,太子的神情又变得木然了,他看着两位阿哥问道:“那么我现在可以去哪?”2

  两位阿哥互相对视了一眼,胤禛斟酌了一下语句后说道:“二哥可以先回毓庆宫休息,明日再去向皇父谢恩磕头。”

  太子思索了好一会,才慢慢的说道:“谁陪我去毓庆宫?”2

  两位阿哥都沉默了片刻,然后对其说道:“弟弟们还要回去向皇父覆命,二哥可以自行回去。”

  太子也没再说什么,对着两人点了点头,就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太监说道:“去毓庆宫。”

  立刻便有太监出列为其引导,胤禛似乎听到太子松了口气的声音,当他抬头看去却见太子已经转头跟着太监走了,他一时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倒是一边的九阿哥小小的抱怨了一句,“二哥也未免过于冷漠了,想要害他的又不是我们。”2

  胤禛轻轻的摇了摇头,便平静的对九阿哥说道:“我们也尽快回去吧,汗阿玛还在等着我们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