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话 改进原理
“那就非常感谢刘将军啦,咱收到材料后会尽快开始工作的。”李漪稍微欠了欠身,“感谢刘将军的信任啦。”
“估计未来国朝海军的造舰与武器技术管理部门就是殿下你的了。”刘华彩将军一开始可能还不太了解这些情况,现在看到李漪的技术能力与成就还有先前三大舰队糕层探讨的剥离非一线战斗部门的事情,她大概也估摸出来个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小丫头你要快快成长起来啊。”
李漪稍微有些脸红的低下了头。一旁的李如檀见她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便走上前来,敲着一旁实验一型鱼雷的外壳,“孤王看漪儿你弄出来的这个外观和怀特黑德型差别很大啊,能达成现在的性能是有这方面的因素吗?”
“的确是有的,父王。”李漪点点头,“或许很多人凭借直觉会认为艏艉尖锐像梭子一样的鱼雷在水中航行时的阻力更小,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子的。”
“相反,这样鱼雷头部是圆润的半球形,鱼雷中部是标准的圆柱体,鱼雷尾部适当缩紧尖锐,总体上来讲类似于鲸鱼或者拉长了的水滴的外形,这种外形的阻力要大大小于头尾都是近乎尖锐圆锥体,中部圆柱体部分近乎没有的外形。”
李漪也就只能这样硬生生的描述一下现状了,至于实际的阻力分析她现在也毫无办法,实验一型鱼雷现在这个低阻的外形得来的很是绿皮:她作为穿越者知道这样的外形的确是可以大幅度降低阻力的,但是具体能降低多少,之后怎么优化,那就没办法了。
在这个时代,流体力学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不久的阶段——作为世界海军领头人的布立吞王国和高卢帝国刚刚修建了用于船舶流体力学研究的实验水池没过几年,对于船舶和其他在水中航行的东西要如何减少阻力优化航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呢。
这是一条目前只能靠时间和实践慢慢积累经验的道路。在距离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的现代大型超级计算机尚且非常遥远的十九世纪,如何优化航行器的阻力与航速是一项更多是工程经验而非数学计算的工作,需要先通过不断的模拟实验和舰船外形设计实践情况积累出来一个有足够容量的“数据库”,再据此逐步总结出来一些经验公式,最终逐渐接近那个理想化的最优解。
整个流体力学工程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在这个没有计算机和高度商业化的系统工程解决方案出现之前的时代中“百年海军”底蕴的一环。有时一些发展方向的确可能会因灵机一动而开辟了新天地,但更多的时候本质上还是要靠时间金钱和更多的尝试才能解决问题。
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情况也不止一次体现了这种工程设计经验上的差距:历史上的一战时期德国公海舰队的大型战舰们虽然体型和航速指标和英国舰船相当,但却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动力系统出力作为代价;红海军建造的苏联级在比大和级小一万吨左右的情况下却用远超大和级的动力系统出力才能获得相应的航速,苏联级之前的一个三万五千吨标准条约战列舰方案更是离谱的计算出想要达到三十节航速需要骇人听闻的二十八万天顶星马力,这样的例子就是非常明显的“海军底蕴”和造船工程学上经验积累不足所导致的。
目前的北唐自然是谈不上相关的经验积累,不过还好也不算太落后——因为此时站在世界前沿的海军大国的情况也就这样,相较于流体力学上的研究,现在的造船工程实践中往往工程上的问题——船壳形状怎么加工,怎么连接对舰船线形的影响要更大。
如果没有李漪本身靠着穿越者的认知直接拟订出大致外形并经过实验略微修改优化,这种水滴型的鱼雷外形在历史上需要再过四年才能被认识到呢。
既然讲不明白这里面的原理,那就不讲了,只要知道这样子有用就行,“大家请看后面的这颗实验鱼雷,它的尺寸规格和动力系统是与怀特黑德马克三型一样的,只进行了外形的修改,根据实际测算,仅仅是这样的外形修改就能够让鱼雷在任何距离标定下都至少提高一节的航速。”
“只是改个外形就能提升不小的性能?”李如檀皱着眉头问道,“那岂不是很容易就被别人学去了?”
李漪点了点头,“的确是这样,因此咱要求怀特黑德小姐签订了保密协议,除非他国出现类似设计否则短期内不允许售卖此种外形的鱼雷。至于说实验一型鱼雷装备过后的保密工作,咱可以通过在雷头加装一个硬纸板制作的伪装外壳来缓解一下。”
“不过无论如何,一旦在实战中有所应用,总归是藏不住的。”李漪把手一瘫,“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藏好这个优势,在最初的几次使用中好好发挥达成最佳战果,就可以了。”
“嗯,的确想要长期藏住也不可能。”李如檀也认同道,“舰队和船厂里那么多洋员,就算是以他们的职业操守在工作期间不会泄密,我们也总归不能让人家退休退役之后不回家吧?”
“所以未来还是要看云鸿你们这些小辈的努力啊,现在是没办法,以后总归是要以国人为主的。”李如杉也感叹着补了一句。
“其实就算是我们藏的很好,布立吞王国和高卢帝国大抵过不了几年就能拿出来类似的东西。”李漪给几位长辈们打着预防针,“他们已经开始对什么样的形状航行阻力更小有所研究了,而且装备鱼雷也要比我们早好多年。”
“不过,除了外观上的东西,内部动力机构和一些零部件细节的改进更加重要一些,实验一型鱼雷的高性能主要还是靠这些。”李漪继续介绍到,“比方说螺旋桨从对转的三叶桨改为四叶桨,让做功之后的压缩空气从螺旋桨桨轴中排出而非鱼雷下方的排气口等等。”
“当然,本质上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尺寸的放大——实验一型鱼雷的装药和怀特黑德马克三型是完全一样的,它增大体型带来的浮力增加更多的是用在了更厚更大的压缩气罐上,这使得它能够储存总体积和压力远高于怀特黑德马克三型鱼雷的压缩空气。”
李漪叹了口气,“其实咱也考虑过更大的尺寸,比方说直径在二十英寸以上。长度超过五米的超级鱼雷……但是综合考虑到适装性和运用难度,以及放大鱼雷尺寸以提高性能的边际效应,还是目前的尺寸比较合适。”
“至于说鱼雷这项武器未来的发展,短期内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基础工业水平能否提供容纳更大压力的压缩空气气罐……这就已经超出咱和海军的专业技术范围了。”